
10月29日至30日,以“文明,让乡村更美好”为主题的首届中国文明乡风大会在陕西延安举办。会上,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、教授李凤亮以三样“老物件”,一卷古籍、一袭美衣、一盏香茶,分享广东文明乡风建设“新答卷”,将深研农耕文化时代价值扬帆证券,以科技赋能产业,以文化实践点亮乡村生活的经验做法娓娓道来。
古籍新知
深研岭南农耕文化
岭南农耕文化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岭南农耕文化中的兼收并蓄、开放包容、务实创新等特点,时至今日仍渗透在南粤乡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,对于留住乡愁记忆、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。
近年来,广东省成立了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、岭南农耕文明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高端研究平台,开展广州市农耕文化资源本底调查,完成了“岭南动植物农产史料集成汇考与综合研究”国家社科重大项目,这些成果不仅为地方成功申报6项“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”提供学术支撑,更让“桑基鱼塘”“稻鱼共生”等古老智慧在现代农业中焕发新生。

桑基鱼塘
在华南农业博物馆,定期举办的岭南农耕非遗特展等主题活动,让农耕文明变得可视、可触、可感、可及。如今,这些承载着南粤乡土记忆的古籍与文物,正通过学术研究的深度、数字技术的广度、教育传播的温度,让千年农耕智慧在新时代的沃土中持续生长。
“衣”脉相承扬帆证券
焕发非遗全新活力
广东文明的脉络,同样蜿蜒在精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。被誉为纺织品中“软黄金”的香云纱,便是其中的璀璨明珠。这门源自明代永乐年间,以特色植物“薯莨”汁液与珠三角河泥染色而成的真丝面料制作技艺,曾因工艺繁复一度面临失传窘境。
2009年,“香云纱文化遗产保护基地”、“广东香云纱文化产业园区”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伦教街道正式挂牌,广东省积极加大对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。
如今,通过创新染色技术、纹样设计,广东的香云纱服饰走出了博物馆,走进了西藏、敦煌,走上了中国国际时装周。作品《雲啟——香云纱时尚化创新设计》获得农业部创意设计大赛一等奖,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的年轻人也开起了香云纱文创店,把“晒莨场”变成了“研学基地”,曾经的“软黄金”成为了村民的“致富经”。

广东香云纱登上国际大舞台
茶香兴业
提升乡村“造血”能力
文化为产业赋能,产业为文化强基。广东省“富口袋”与“富脑袋”两手抓,找准文化与产业的结合点,激发产业发展的潜力,激活乡土文化的生命力。
在河源市紫金县,通过育种、栽培到加工各环节的科学研究,紫金蝉茶种植面积扩大到8.5万亩,品牌价值达35亿元,真正实现了“绿叶子变金叶子”。村民不仅种茶、制茶,更融合茶文化,让小茶叶成为大产业。
紫金蝉茶
新建的“蝉茶文化体验馆”,把客家炒茶的老手艺与现代茶艺结合,和当地合作的“华农茶缘”品牌销量过百万;华南农业大学师生们编写了《紫金蝉茶故事集》,把茶农的劳作场景、制茶的匠心精神写成了乡土教材。148名“蝉茶专硕”毕业生成了乡村振兴的“新农人”,回到茶山当起了科技赋能传统工艺的“茶博士”,把岭南茶文化活化传承辐射到全国各地。
挖文化寻根、续非遗新脉、兴产业聚韵,广东省始终把文化“种子”播进乡村,让乡风文明有根有魂有活力。
南方农村报记者 李瑞雪
嘉汇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